第843章 头孢替代青霉素

第843章头孢替代青霉素

2025-07-27作者:烤饺

当鹰国人还在为青霉素争吵的时候,米国人很聪明,眼光也很毒辣,直接将青霉素定为国家第二优先,仅次于发展原子弹。

并在1943年开始向军队少量提供青霉素,但当时的生产成本极高,只能给有生命危险的伤员使用。

比如1943年前5个月一共生产出5亿单位青霉素,这点产量只能救治180位危重病人,可见青霉素产量之低。

产量低就意味着价格死贵,1943年,青霉素在米国的售价是每剂200美元。

就这价格运到沪海,那价格是翻上几倍的。

根据伟人身边警卫回忆录里记载,1948年伟人有一次出差,在半路遇到了一个病重的小女孩,必须要用青霉素治疗。

但是伟人那时候身上只有宋国母在重庆谈判时送他的7支青霉素,而且当时只剩下了一支。

伟人不顾保健医生的阻拦,坚持将这最后一支宝贵的青霉素给了小女孩使用,才救人一命。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连伟人都搞不到太多的青霉素,否则警卫也不会当做一件大事记录下来。

由此可见,青霉素的价格会有多贵,人家米国自己都生产不了多少,运到沪海和香江,那就是以天价来形容的。

5万单位青霉素换一根31.5克小黄鱼,就这么简单。

我们国家也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是有眼光的,知道青霉素的重要性。

比如留洋医学博士汤飞凡,1943年,他就在昆明成功研发出每瓶包含五万单位的青霉素。

当时他的青霉素生产车间条件非常非常艰苦。

用一只破木船作为回收设备,放入湖中进行透析;没有自来水,全靠一台每天用完就要修理的锅炉;胃霉是从自己养的猪的胃里提取使用的等等。

可以说是能把可以利用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可惜没有办法量产,汤飞凡也一直在想办法改进。

可惜最后汤博士因为受到了冤枉,在58年突然去世了,某些人自毁长城。

后来又有一位留洋医生张为申,带着导师赠与的青霉素样本成功回国,并找到了替代玉米原浆和乳酸的材料,才在1953年正式开始了小规模量产。

但说说是量产了,一家车间十几个员工手工操作,连标准生产线都没有,可见产量之低,完全没有办法供应全国。

按原本的历史,国内绝大多数青霉素都是从香江走私进来的。

本来青霉素就贵,加上走私,所以国内付出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也让香江胆子大的人大赚特赚。

霍大亨由此也一跃成为了顶尖富豪家族,他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家也没有亏待他。

当然这一世的历史因为有了林三七的出现就出现了偏差,他通过穿越,运到这个时空起码有几百万瓶了,这极大缓解了国内的抗生素荒。

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960万平方公里,7亿人口的大国,几百万瓶青霉素扔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张院长突然想到了什么,郑重说道:

“林部长,还有一个问题我需要向你反应一下,就是青霉素有相当高的过敏率,每年因为注射青霉素针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死亡事件,比例非常高。

尤其是沪海第三制药厂生产的青霉素,纯度太杂,过敏率达到了15%,这个数据从临床角度来讲是很可怕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这话音一落,坐谈会的不少人都议论纷纷起来。

盛厅长也皱紧了眉头,叹了口气道:

“老张说得不错,刚好我们厅里就发生了一桩医疗事故,我们财务科的一名同志在注射青霉素后,当场就因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死亡了,非常遗憾。

因为目前国内没有完整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但根据我掌握的消息,进口盘尼西林的过敏率大概在8个点左右,而国产应该是超过15个点。”

林三七点点头,心想这也正常。

哪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016年,青霉素过敏率也在1%~10%之间。

而且要么不过敏,过敏了就是来势汹汹,如果在大医院还好,如果是抢救设备和药物都缺乏的基层医院,死路一条。

林三七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后,这才无奈说道:

“你们所说的过敏反应的确是个问题,虽然说医学不是百分百安全,但这么高的过敏率风险还是太大。”

盛厅长却是苦笑道:

“就算过敏性高,但治疗率更高呀,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现在我们是缺乏抗菌药,根本没有资本挑三拣四,有得用就不错了。”

林三七心想,另一个时空花都医科大学药学院有完整的药物库,世界上所有抗生素配方和工艺都有。

既然青霉素过敏率这么高,那完全可以平替另外一种广谱抗菌药,比如头孢。

头孢虽然也有一定的过敏机率,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完全能接受。

想到这里,林三七重重在笔记本上记录头孢两个字,并且划了两道重点线。

“张院长,除了抗菌药外,你觉得基层还需要哪些药?”

张院长指了指药房道:

“刚刚我说了,阿司匹林是我们医院的宝贝,就是因为阿司匹林有快速退烧的作用,同时止疼效果也非常好。

我们基层医院嘛,主要看的还是头痛脑热这种小病,但是中药的起效作用太慢且不稳定。

比如一个病人高烧40度,送到我们医院,如果用中药,我们这时候需要大夫开方、抓药、煎药、冷却后服用下去,这个过程时间会很长,起码1小时以上。

关键是中药喝下去,能不能保证马上退烧?这个要看运气。

但如果我用阿司匹林片,几乎半小时内就见效,非常好用,疗效稳定可靠。

我再打个比方,那些因为高烧引起癫痫抽筋的病人,整个人强直,脸色铁青,不断抽啊抽的,这时候治疗只能先退烧,去除抽搐诱因。

如果这时候我们再慢慢用中药方子,那完全来不及,等你把药熬好后端过来,可能病人已经死了,所以这时候最好用西药镇静,再退热等对症处理,立竿见影。”

林三七点点头,这其实就是中药的一个弊端。

几十年后,关于中医对急诊有没有用,其实争议很大。

支持中医的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甚至新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火车上有旅客突发疾病,中医师挺身而出,拿出银针几针下去,好了。

但从临床的角度去看待,纯中医急诊全国一家医院都没有开展。

哪怕是“中医专科医院”,急诊科也是纯西医的一套,几乎没有开展中医急诊项目,大家想想为什么?

所以不要看他们说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做了什么,这一点很关键。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从众多药物库里随便弄两个药就行。

至于说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这类有疗效,但副作用大的药物就算了。

主要集中在对乙酰氨基酚片和布洛芬,就能完全供临床使用。

林三七又想到了几十年后国家推荐的“4+7”国家集中采购药品。

一大瓶布洛芬,100粒,售价也就两块钱。

虽然在2016年这么便宜的药物被病人所鄙视,轻易都不想要。

但这种量大便宜有效的药物拿到六十年代来,能解决普通老百姓的基础疾病,绝对是功德无量。

想到这里,林三七又在笔记本上重重记录:退烧止痛药。

张院长继续说道:

“另外,普通的感冒药、胃肠药。噢,说到这个胃肠药,这个其实在我们基层也是很急需的。

首先说到这个肠炎,也就是闹肚子,每年因为腹泻脱水而死亡的病人非常多,一个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抢救不回来,太遗憾了。

另外一个就是胃病,林部长你也看到了,国内这几年虽然缓过来了,但老百姓吃不饱饭还是常态。

长期的饥饿+粗食,导致老百姓当中胃病比例非常高,疼起来整个人冷汗直冒,完全丧失了劳动力,这都极大影响了工厂和农村的生产力。”(本章完)

正在加载...

logo
整本下载,畅快阅读
发现更多,书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