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狠心不见林师弟

第849章狠心不见林师弟

2025-07-28作者:烤饺

盛厅长笑着答道:

“陶渊明不是有句诗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南山指的就是咱们眼前这个终南山。

隐士文化在我国历史里源远流长,在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

如今虽然已经是新社会了,终南山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地方。”

林三七更惊讶了:

“真的还有隐士啊?不是故弄玄虚?这些隐士都是干嘛的?他们住在山里真的是修仙吗?难道有我不知道的什么灵气复苏事件?”

林三七其实心里想的是,自己连双穿这事都发生了,也许真存在着现代修真也不一定。

那就好玩了,好好的都市小说变成玄幻小说了。

盛厅长一边引导着林三七往农场走去,一边耐心解释道:

“我们现在把这批人统一称之为隐修者,这批人当中,有些是为了信仰而来的和尚、尼姑、道士、居士,也有为追寻清净、淡薄的生活而来的普通人。

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

甚至根据我们初步调查,里面还有一部人来自曰本、南韩等国的“老外”。根据我们的估计,长期居住在终南山的隐修者约有四五百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过着怎样的隐修生活?古老的隐士文化在这里经历着怎样的延续?这个原因就各种各样了。

比如古代有一种叫政治型隐士,其实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权贵们的注意,比如著名的汉朝商山四皓,被吕后请出来辅佐太子的四个老人,就是隐居在这边。

不过现在新社会了,政治型隐士已经不存在了,反而是信仰佛道教的隐修者占大多数。

另外一部份,则是生活型隐士。他们隐居终南,是出于个人精神追求,或者个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放弃,自愿追逐安宁朴素的生活。

他们选择隐修,有的是因为感情失意,有的是因为经济窘迫,有的则是因为个人对原有生活的深刻反思。

当然其中也不乏当年我们的反对派,吓死了躲山里来了,想通过隐修者的名义,躲过人民和历史的审判。”

盛厅长说完,周围人都轻笑了起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隐居就意味着完全放弃物质享受,也意味着一辈子面对寂寞和孤独,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林三七叹了一口气,心里则想到了未来的那场暴风雨,如果能提前出来隐居,未曾不是一个好出路。

咦,那自己那位未曾谋面的师兄,躲在这个蓝天农场与世隔绝,也未必是个坏事。

想到这里,林三七突然又苦笑着摇了摇头:躲在农场未必有用,随时可以揪出来的嘛。

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们都来了,农场的负责人万永年是一路小跑过来迎接的:

“欢迎欢迎,欢迎领导们来我们蓝田农场参观。”

何院长给大伙儿做了介绍后,林三七也跟万场长握了握手。

于主任奇怪问道:“万永年同志,怎么不见你们农场的职工们列队欢迎啊?”

万永年尴尬搓搓手道:

“这个这个,是这样的,我们的职工们上午7点就上山去劳动了,如果从山上下来又要花一个多小时。所以我就没想着要折腾职工们,领导有什么疑问,我来作答是一样的。”

于主任一听便不高兴了:

“万永年同志,你这个思想是不对的,首都来的林部长,省厅的盛厅长都来了,这是带着上级的关怀和重要指示来的,你怎么能如此不重视?你……”

林三七却是高看了一眼这个万永年,心中不禁有些钦佩。

现在这种坚持原则,不折腾职工的领导很少见了,非常难得。

如果这时候蓝田农场是彩旗飘飘,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欢迎队伍,那林三七才要鄙视这样溜须拍马的领导干部。

“于主任,没事,我这次过来主要是来寻找我师兄,其次才是公事,来考察一下农场。至少从环境上看,蓝田农场完全符合我的要求嘛,呵呵。”

于主任可是人精,见林三七说得真诚,便没有再计较下去:

“是是是,首都来的领导格局就是大,远不是我们小地方干部能比的,哈哈。林部长,那我们先参观一下农场?”

林三七点点头:“行,客随主便,对了我师兄呢?”

于主任这时候看向了万场长道:“昨天不是提前通知你,让卫苑博等着嘛,人呢?”

万场长又尴尬了,不好意思看向了林三七:

“林部长,非常抱歉,卫苑博同志说了,他现在情况特殊,不想连累到前任无量的小师弟,恕他不能接待你。

只是通过我告诉你,希望你能好好赡养师父,养老送终,他就对你感激不尽。”

林三七心中暗暗吃了一惊,随后便是无尽的感动。

在明明知道师弟是首都来的大领导,大概率能让他摆脱现在困顿的生活,但卫苑博师兄不但没有巴结上来,反而是为了师弟的政治前途拒绝见面。

果然有着传统医者的风骨和清高。

这样的人才配成为自己的师兄,萧大师的大弟子呀。

盛厅长听了也挺感动的,同时心中也有意讨好林三七,于是对万场长叮嘱道:

“没事,你去把卫苑博同志叫过来,他的历史问题是他父亲的错,他个人是没有任何过错,也没有沾染过人民的鲜血,我们还是要治病救人的嘛。”

万场主一听顶头上司都这么说了,自然没啥意见:

“那,那我去找一找,他应该在那个山头,田里种的是黄芪,他今天的工作是除草。”

林三七一摆手:

“我过去吧,刚好我也要考察农场的情况,看看你们种植的中草药符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场的都是高情商,知道这是人家师兄弟情深,于是便纷纷笑着应承。

万场长也跟着陪笑道:

“那几位领导,从这边走,我们蓝田农场是受陕省中医院和卫生厅双重领导的,占地面积达到了5平方公里,不过领导也看到了,我们这里主要是山地为主。

目前我们一共种植了中草药品种达到了50多种,其中蓝田南山天麻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另外还有猪苓、黄芩、苍术、连翘、黄精等名贵中草药。

现在我们蓝田农场一共有职工320人……”

林三七突然打断问道:

“这些职工的来源是什么?”

万场长不做亏心事,自然也没有隐瞒:

“农场的职工,其实就是全省卫生系统清退下来的职工,这也是我们领导与心不忍想出来的办法。

因为如果让这批职工全部返乡当农民,觉得会断了他们的生路。

这不是几年前首都中医院搞了一个农场计划,将清退职工放到农场,自力更生。

这样即可以安置职工,又有所产出,能反哺单位,所以我们也跟着学了。”

林三七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

想不到自己当年随意搞出来的一个项目,居然全国推广了,瞬间有一种回旋镖打中自己的喜感。

“哈哈,万场长,你说的首都中医院农场计划,其实就是我主导的,当年我是中医院的副院长,因为舍不得职工们返乡,所以才搞了一个昌平农场出来。”

盛厅长一听便乐了:

“原来始作者是林部长啊?哈哈,我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这个先进经验,于是说服了上级领导,力推了这个农场计划。

现在我们卫生系统和农业系统在全省建立了18个职工农场,规模有大有小,就是安置两个系统的职工刚刚好。

种植出来的中草药可以出售,可以换回来粮食,让农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可惜呀,现在药材销量不好,所以说林部长的到来,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林三七压低声音问道:

“昨天跟农业系统说好了?”

盛厅长嘿嘿一笑:

“说好了,农业厅一听我们卫生厅准备将18个农场都承担下来,他们可以甩掉一个大包袱,都高兴坏了,当然答应了。就是等以后有了产出,他们估计会活吞了我。”

哈哈哈~~~(本章完)

正在加载...

logo
整本下载,畅快阅读
发现更多,书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