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台湾代表团
第1173章台湾代表团
2025-07-22作者:睡觉会变白
第1173章台湾代表团
办公室里,二人继续谈工作。
领导道:“东方集团在财税贡献上一向是标兵,以往你们以创汇为主,如今情况特殊,也顾不得许多。国内国外的钱都要赚,你们可以试着开发国内市场,你有什么想法?”
“国内市场么?”
陈奇沉吟片刻,道:“电影、电子产品两大块。我们在国内的电影业务没什么主导权,发行收入多少、票房收入多少,那是别单位的工作。
不过我说句难听的,我觉得电影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开发的不足十分之一。中影和地方电影公司不能说没起到作用,起码也是毫无作为。如果我来搞……”
“行了行了,知道你想要中影的权力。这涉及电影改革,你先与广电的田辉聊聊,今天不谈。”
领导头疼,这小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有侵略性,对外对内都如此,陈奇想干中影的活儿不是秘密了,大家心知肚明。那好歹是个中字头企业,不能随便处理。
“你说说电子产品吧?”
“好!”
陈奇道:“国外电子产品是个大产业,国内暂且不行,因为硬件、软件价格都很高,普遍承受不起。像计算机,几万块钱一台;正版软件,上千块一套,群众怎么买得起?他们都是买盗版。
目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体制内采购把营业额拉上去,研发技术,打通渠道,为将来积攒力量。
我们现在面向不了大众市场,想让群众消费,就得把价格压下来,把人民收入提上去,这不是短期能做到的事情。”
“那就一点办法没有了?”
“有!我们可以生产一些价格相对便宜,让群众比较能接受的次级产品。比如小霸王学习机,280元一台,已经卖了10万台。还有音乐贺卡销量也相当不错。”
陈奇顿了顿,随口道:“我还想试试做计算机,现在昂贵不代表以后昂贵,将来肯定是主流产业。我们有软件业务,加上硬件,就是软硬结合了。”
“……”
领导不以为意,道:“只要能增加营收,可以多试试其他的路径。”
“好的!”
“还有件事我跟您汇报一下!”
随后,陈奇把两岸文艺团体互访的想法讲了讲,详细道:“东方集团在台湾挂了号,不方便出面,就以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名义邀请,正式一点。”
“有名单么?”
“首先是导演李行,他是江苏人,18岁才去台湾,资历深,威望高,现任台湾电影导演协会的理事长、金马奖主席,邀请他名正言顺。其次是张艾嘉,剩下的由他们俩挑选就行了。”
“请他们来没问题,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去?如果我们能去台湾,那才是突破性的一步。”
“我们电视剧、音乐已经有来有往,台湾想拦也拦不住,只差电影没破冰。他们很多老辈电影人对大陆都有感情,我们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他们自己就会奔走协调,促进两岸交流。我再从中使使力,应该能上岛。”
“可以!”
领导点头同意。
陈奇汇报完工作离开,领导也马上亲手整理一份报告,准备报进海子里。眼下这么困难的处境,东方集团创汇新高,更显得鹤立鸡群,能担大任。
…………
陈奇当然是个行动派。
上午见完领导,下午就跑去影协,商量互访的事情。他主动回避,把名头让给影协,影协高兴还来不及,也立刻行动起来。
“邀请他们夏天来怎么样?”
“夏天太远了,还有好几个月呢。我觉得春节过后吧,他们肯定不能只来京城,会到处转转,天气暖和草长莺飞的,正好看看风景。”
陈奇编了个理由,肯定不能夏天来啊!华东水灾,哪有功夫接待他们?
影协没干过这事,兴奋又紧张,一个劲问:“能答应么?能答应么?”
“百分百答应!你们就发函吧,不用带上我,我在那边是黑名单。”
于是乎,一封以影协名义写的邀请函,飘过海峡,传到了台湾电影人手里。
……
李行是江苏武进人。
武进以前是个县,后来变成区,隶属吊州。
他的祖父当过知县,他爹当过宋子文的秘书。他爹是个神人,后来搞宗教了,声称玉帝降诏,特准天帝教重来人间,自己是天帝教首席使者云云……
这个教还得到台湾政府承认,是合法宗教。
说起来,台湾邪教也蛮多的,《周处除三害》只揭开冰山一角。
李行的作品我们基本没看过,知道他是老前辈就行了。他收到邀请函,立刻来找张艾嘉,张艾嘉看了一遍,道:“点名邀请我们俩?”
“对,原封不动的内容。”
“那就不是大陆影协的手笔,肯定是陈奇搞的。我们应该去,台湾隔绝港片好几年,市场萧条的一塌糊涂,说不定可以借此机会让港片重新进来。”
“有希望么?”
“谈条件呗!陈奇想让大陆片进台湾,那就有的谈。台湾太小了,电影不能孤悬岛上,必须要与大陆互通。我们都讨厌将电影政治化,但环境不允许,我们尽力而为就是了。”
“是这个道理。”
李行点点头。
台湾有不少怀着这种想法的电影人,一度把金马奖办的有声有色,然后就被几个傻逼搞黄了。
他们马上拟定名单,包括宋存寿、林清介、蔡扬名、万仁、王为瑾、林桂英、苏明明,一行九人,都是电影界前辈。
张艾嘉负责与当局沟通,当局也没禁止。现阶段从台湾去大陆政策是越来越宽松。从大陆去台湾,这是严格管理的。
…………
台北。
一处普通的民居。
37岁长相和善有点像老妇人的李桉刚买了菜回来,麻利的洗菜做饭,在煲汤的间歇又打扫卫生,拿着报纸坐在厨房小看一会。
他88年从美国回来,没工作,全靠太太养活。
不过去年官方征集剧本,他写了个《推手》交上去,拿到40万奖金,还拍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今年就会上映。
原版《推手》,是讲一个功力深厚的太极拳师老朱,晚年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儿媳妇是美国人。他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引发了各种家庭矛盾。
中间还有段情节:老朱离家出走,在中餐馆里打工,施展太极拳威震老美。
诶,是不是与《人在纽约》差不多?没错,陈奇的《人在纽约》本就借鉴了李桉的几部电影。那现在呢,李桉自然不能再反过来借鉴《人在纽约》。
《推手》名字没变,主题没变,具体情节与原版有较大出入。
“台湾电影人将访大陆?”
李桉看到了一则新闻,颇为憧憬,因为他也想去交流,见见偶像陈奇。陈奇的《人在纽约》太对自己胃口了,可惜自己资历不够去不了。
……
“成了!成了!”
“他们把代表团的名单传过来了,3月份启程!”
影协兴高采烈,台湾电影人第一次来大陆!这下可有事干了光接待工作就够忙的,他们愿意干这种活儿,也比较擅长。
陈奇牵完线啥也不管,等他们来了再露面。
眨眼间,他回来有段时间了,广电的田辉领导终于按捺不住,在春节之前又要来视察。
(还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