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暴利的垃圾债券

第821章暴利的垃圾债券

2025-07-22作者:水下野鱼

第821章暴利的垃圾债券

杨文东则道:“各位可以看一下早年百思买的投资数据,150个城市,我们一共投资了超过4亿多美元,这其中一半以上还是接近十年前的资金,按照通货膨胀,这笔资金只会更高;

再说风险,我是唯一一个在电子产业没有起势之前,就开始投入巨额资金进场的,一旦市场没有如我预料的一板,那我只会损失惨重,这个风险,可是我单独承担的,在座的各位今天基本上没风险,坐享其成,那自然在资金层面,得多出一点,这个很合理吧?”

对他来说,自然是没风险,但对外人来说,从60年代末就开始投资百思买,一直承受着亏损,不停地投入资金,这自然是高风险操作;

到了今天成功了,那这个风险也是需要折算进去的。

巴尼道:“这一点,我们也认同,当初你这边的风险的确很高,可15亿美金,还是太高了,我们认为,10亿美元的估值,应该差不多。”

“苹果的估值也差不多十亿了,你们认为我的百思买,比不过苹果吗?”杨文东反问;

不到一年前,苹果的估值也才3亿美金,但随着电子产业的爆发,苹果的估值再一次被提高至差不多8亿美元;

当然,这并非官方数据,而是一位富豪想以这个价格入股苹果,但被乔布斯拒绝了,因此市面上有这个算法。

巴尼皱眉道:‘这还是不能比的,苹果毕竟是电子公司,它的计算机全球畅销,只要再逐步解决渠道与生产问题,那未来的成绩会以指数级增长。’

“对,百思买这种重资产企业肯定在增幅上比不过苹果。”杨文东笑道:“不过你也说了,苹果需要解决渠道问题,而我百思买则是最完善的渠道之一,

甚至哪一天苹果可能会经营不善,IBM或者其他企业会取而代之,但我们百思买却不会,这么多基建已经完成,别人想再追上,即使有着足够的资金,恐怕也不划算吧?”

华尔街众人也是眉头紧皱,杨文东说的不错,百思买或许在增幅上比不过那些专门做电子计算机的产业,可稳定性却几乎没问题;

即使是他们投入重资,想打造一个与今天一模一样的百思买,也得耗费至少五年时间,这还是现在百思买不发展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且百思买在很多城市已经深入人心,后来者想追上,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百思买犯下大错,可它是零售企业,除非管理混乱,长时间得罪客户,不然也不会出什么质量问题。

当然,也不能绝对,或许未来有后来者能够超过百思买,但可能性也是极低的。

杨文东接着说道:“百思买其实现在不缺资金,我之所以拿出来融资,也是希望能够与美国的金融朋友们一起享受这一份成绩;

同时,有了足够的资金、各位的背后资源,可以让百思买更快速的扩张,从而垄断部分美国的电子产业销售与售后,甚至以后还可以进军欧洲与亚洲。

如今的凯尔特超市,市值破百亿美元,未来的百思买,市值也不会低于它,甚至可能更高,今天的估值,你们觉得高的,或许可以等下一次再来投资,到那个时候,我们再看,如何?”

今天百思买独占这个市场,第二名甚至不知道是谁,这就是巨大的优势,或许以后会有竞争对手,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零售行业,即使是沃尔玛,也有同行。

但只要后续发展顺利,绝对的就是美国的No.1,这种传统行业,除非未来亚马逊这种企业崛起,不然在这种优势的情况下,想掉队都难;

当然,还是得引入华尔街或者其他巨头,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发展,不然被老美政府针对,随便找个小问题无限放大,那任何企业也是吃不消的。

即使在东南亚,他的很多本地赚钱型企业都是与本地资本合资的,在美国更是如此,早年自己亏钱的时候,没人在意,现在自己有了一统一个潜力巨大市场的趋势,这些华尔街的鼻子就跟过来了

与银行一样,他们也只会锦上添花,不过杨文东不在意,只要能够保证自己企业正常法则,自己控制渠道就行了。

“那我们需要回去协商一下,不知道这次,百思买出让多少股份?”巴尼最终说道。

这么大的生意,即使是华尔街,也是需要回去与董事会协商一下的。

杨文东道:“15-20%,具体就看各位除了资金之外,还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但凡对百思买发展有益处的,我自然愿意出手更多的股份。”

此次融资,资金其实是次要的,主要还是需要华尔街银行们的资源;

最直接的就是商业贷款,百思买这种重型资产行业,即使未来以后黄金收益到了,他也不会投入进去,而是会持续的利用银行贷款,这才是正常商业行为。

而华尔街最擅长的,自然就是融资方式了,直接给钱,反而是最简单的套路,真要是想融资,它们能搞出各种证券手段,2013年的希腊经济危机,都是他们搞出来的,就是通过金融手段,差点坑死了欧洲

“好,那我们需要一点时间,一周后给您回复。”巴尼等人协商后说道。

杨文东点点头道:“没问题,我期待着各位的好消息。”

几天时间,他还是等的了的,并且,除了百思买的融资,这次他来华尔街,也还有其他目的;

虽然最终,百思买肯定需要寻找华尔街来投资,但华尔街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是有着很多金融巨头的,这也就给了杨文东挑选的权利;

明眼人都知道,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百思买这家早期就开始布局的零售巨头,崛起也是必然的,现在投资,百赚不亏,这就跟早年无数人去寻找金矿,但有的聪明资本家却选择修路一样,无论谁家开出金矿,我收过路费就是稳赚不赔的;

或许今天的苹果、IBM未来不一定能够垄断个人计算机产业,但百思买却有可能垄断一部分销售市场,任何其他资本想再打造一个类似百思买的巨头,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先发优势,不仅仅是在互联网行业,在传统零售行业也是一样,除非行业变革,不然百思买未来必然一家独大。

对于杨文东来说,他现在基本上不担心会出现什么类似竞争对手,反而沃尔玛这种超市行业,可能会分一杯羹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不可能真的垄断零售行业,沃尔玛也做不到。

接下来,就看哪一家华尔街巨头,愿意出这笔钱,来与百思买合作了,只要合作的,且未来能够帮助百思买发展的,基本上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好处.

还有一周的时间,杨文东也不是很着急,而是先在纽约市玩了两三天。

5月20日,杨文东来到了纽约宽街(BroadStreet)60号,一家名字叫做德崇证券的所在地,他约了这家公司的老板。

德崇证券的CEO迈克尔·米尔肯也是非常看重杨文东的到来,亲自来到楼下迎接。

“杨先生,你好,久仰你的大名。”迈克尔·米尔肯笑着握手道;

杨文东同样礼貌握手:“米尔肯先生,你好,我也在华尔街听过你的大名了。”

“哈哈,过奖了,外面有些下雨,我们还是上去谈吧。”迈克尔米尔肯道。

杨文东点头道:“好。”

在米尔肯的带领下,杨文东一行人进入了德崇证券的总部,这家公司位于大厦的第12层,公司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一层;

当然,这是相对于长兴集团或者其他大型集团公司,实际上,能够在纽约市中心租上一层办公室的,已经算是不小的企业了。

米尔肯带着杨文东在公司内部转了一圈,随即进入了办公室,米尔肯询问:“杨先生,听说您的百思买准备融资了,这件事在华尔街已经传开了。”

“哈哈,对,米尔肯先生有兴趣吗?”杨文东反问。

“哈哈,我的这点资产,还是算了吧,可比不了高盛与摩根他们。”米尔肯笑道:“不过我想问一下,您目前在美国的几大产业,除了百思买,还有肯德基、红牛,这两家公司目前接受融资吗?”

“你对这两家感兴趣?”杨文东笑了笑,道:‘肯德基以后可能会接受融资,红牛的话暂时不接受。’

肯德基的主场也是在美国,在美国本土赚钱,那就需要适当的寻找合作伙伴,道理跟百思买一样,只不过就前途来说,肯德基是传统行业,增长空间有限,华尔街这群人即使不拒绝,但兴趣也不会很大;

米尔肯道:‘其实我是看好红牛的。’

“你觉得我能够击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些巨头?”杨文东好奇反问。

红牛目前还是严重亏损期间,可口可乐等巨头也参与进来,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看好红牛。

所以暂时不会接受融资,因为融资之后就涉及其他股东,要是一直烧钱,流程就会很麻烦.且目前也没华尔街的人主动讨论这件事,米尔肯倒是第一个了。

米尔肯笑道:“对,可口可乐虽然品牌大,但其管理层的执行力是远比不过杨先生的,我了解过杨先生的各家企业,虽然一些行业我不了解,但我能够看出,一旦你决定了方向,那就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今天的百思买能够成功,也是因为如此。”

“你说的很对,那以后,等红牛接受融资的时候,我会考虑一下你的。”杨文东想了想,道:‘这样也好,今天我准备投资你,等你以后投资成功了,那也可以参与红牛的投资。’

迈克尔米尔肯,是8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华尔街基金CEO,几乎没有之一,其名气甚至还超过了量子基金的索罗斯。

迈克尔米尔肯笑道:“好,杨先生,您也是看好美国的垃圾债券了?”

杨文东点点头道:“对,我相信,现在的一切债券危机问题,都是石油危机引发的,但石油危机总会结束的,一旦危机结束,美国经济好转,那这些债券必然会恢复一部分。”

迈克尔米尔肯笑道:“说的很对,杨先生的看法跟我一样,看来您准备投资克莱斯勒,也是同样的原因了?”

“有这方面的考虑。”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垃圾债券,其实也是华尔街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将很多负债累累企业的债务打包上市。

具体的操作,连杨文东也不懂,只知道里面有着非常复杂的数学知识,美国这些年来,华尔街也开始与大型制造业、NASA、波音等企业抢夺数学方面的天才,就是这个原因。

通过数学手段,复杂化各种证券,从中获利,这也是未来金融资本压倒制造业的原因之一,顶尖人才本来就不多,然后全部来金融、法务、财务行业了

石油危机之后,全美经济走软,垃圾债券更是变的一文不值,可能百元的债务,变的只剩下价值十元,还没人要,因为很多人担心债务违约,手中债券会变得一文不值;

不过如果有人胆子大,敢手持这些债务,一旦这些企业不违约,那就赚翻了实际上,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又或者国家,能不违约还是不违约的,后果太严重了;

而迈克尔米尔肯,就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囤积垃圾债券,等到几年之后美国经济好转,其手中很多债权价值暴涨,从而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金融投资者,据传,其1985年光是奖金就高达5亿美金,还不谈其投资收益

迈克尔米尔肯笑道:‘那杨先生可以投资多少?’

杨文东反问:“你看要多少资金?”

米尔肯想了想道:“一亿美元,按照我们内部基金的规则,如果赚钱了,扣除本金之外的利润,30%是我的分成,您觉得如何?”

PS:求月票

(本章完)

正在加载...

logo
整本下载,畅快阅读
发现更多,书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