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氏(炎帝)】

【烈山氏】

指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是传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神农氏。一说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孙)。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炎帝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炎帝“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相传,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这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安安稳稳的日子霸道王爷俏王妃全文阅读。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终于在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从这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术。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炎帝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520小说--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这里?水环流,古树参天,景色秀丽。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傲娇姐姐不言爱TXT下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大罗金仙在人间最新章节。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修炎帝陵后,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炎帝陵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自1994年起自今,株洲炎帝陵已举行了8次全球华人公祭炎帝活动,甚至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在湘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呼吁将炎帝陵公祭列入国家级祭祀。

炎帝祠

炎帝祠位于宝鸡市渭滨区差门乡(神农乡)境内常羊山上。是神农炎帝的陵寝,为炎黄子孙拜祖祭祀的主要场所。中华民族

是炎黄青胄,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神农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轩辕氏族始祖黄帝始生地在姬水,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定论。《国语?晋语》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在宝鸡地区,这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中国古地理学家评道元就明确地写人《水经注》中。明代天顺五年《一统志》记载:“姜水在宝鸡县南。”即今宝鸡市区渭河南姜水边的姜氏城。宝鸡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农祠,祠南蒙峪口有常羊山,常羊山有炎帝陵,均在(宝鸡市)渭滨区益门乡(神农乡)境内,都是众民百姓祭祀先祖炎帝的场所。炎帝陵主要游览建筑有:神农门、羊脚亭、炎帝陵大门、炎帝行宫、羊首亭、“神农城池”、“华夏始祖”牌坊、祭坛广场、炎帝大殿、炎帝塑像、大型彩绘、墓前石阶、陵墓等。宝鸡民间春节正月11日集会九龙泉祭祀炎帝诞辰;每年7月7日集会天台山祭奠炎帝死葬。近年来,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姜城堡、九龙泉、天台山寻根拜祖,但祠毁陵圮失修。作为神农故乡的炎黄子孙――宝鸡人深感内疚。为此渭滨区益门乡政府先后邀请专家学者与研究宝鸡方志的同志,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史志文献记载论证.市政府、政协以及地处蒙峪沟口常羊山下的宝鸡桥梁厂领导,决心在神农氏族始祖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农祠和炎帝陵,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先祖炎帝修建场所。弘扬民族文化,功垂中华历史。炎帝陵划分陵前区、祭祖区、墓冢三个部分。陵前区:姜城堡处有一古式重檐牌坊,上书:“炎帝故里”四字。堡东“浴圣九龙泉”上有沐浴殿和九龙亭。清姜路北段十字路口有座石质华表牌坊,上书“神农之乡”四字。清姜路中段十字路口又有一座古式牌坊,上书“人杰地灵”四字。宝鸡桥梁厂门前天台山入口处的蒙峪,坐东面西有座跨路古建筑“神农门”牌坊。过神农门经桥梁厂家属区,向南即为常羊山炎帝陵,有盘山公路直达陵殿;另有直登陵殿的石阶。祭祀区:“炎帝陵”所在的常羊山,距宝鸡市南约5公里。进入山门,有百米台阶,谒陵人可拾级登陵台,陵台处有牌坊、山门。门外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是西安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常羊山风光宜人,沟底终年流淌着清冽的山泉小溪,也流淌着永远诉说不完的美丽传说,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步入炎帝庙的大门,左厢房里展出着炎帝的生平及传说故事,右厢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界人士的题词。东西两侧设有中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医中药史展览馆。修建炎帝陵及祭奠炎帝活动的生动场面可以通过电视录相展示在人们眼前。院子的正面是大殿,殿前是可容纳千人的祭祀广场。大殿面5间,左右两边的大红柱子上是西安著名520小说写的对联:“创始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正面门额上是“炎帝大殿”四个大字。殿堂正中央是炎帝的大型塑像,殿内灯火辉煌,香火不断,宏亮的钟声悠扬悦耳,回荡整个山谷……祭祖区内还修建姜炎圣母宫和神农阁。西山腰有百草堂、药王洞建筑,既是研究中医中药的场所,又可以为群众看病。陵墓区:穿过殿堂往南,便是一条笔直的通往后山顶的小道。炎帝陵就在这后山顶上。人们迫不及待地登上陡峭的、层层相叠的台阶,直至登上第999个台阶,才算终于到达常羊山的中峰顶。这是个庞大的圆形陵墓,墓冢周围用青石砌筑,墓碑上刻有“炎帝陵”四字。四周松柏成林。墓前通道两边为历代帝王塑像,陵家后为颂扬炎帝功德的诗词、楹联和绘画作品的碑林。陵墓东连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北隔蒙峪河与诸葛山相望,南边松柏成林,越林梢可远眺高耸人云的秦岭大散关,向西俯视清波滚滚的姜水,姜水萦绕姜氏城北流人渭河。陵墓整体以山取势,古建成群,三面凌空,给人以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的感觉。“国之大事,在祀与戒。”“盖古圣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后世之报享,帷帝最隆。”作为农业、医药和市场的创始者,炎帝神农氏在历代祀典中,一直居于崇高的地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大陆各界人士纷纷来炎帝陵祭祖拜谒。这里有江/泽民、**、赵朴初、周培源、周谷城、杨静仁、张爱萍、王首道、钱伟长、江华、王任重、耿飚、张平化、严济慈、萧克、罗青长、屈武等人的题字、题词,也有社会各界人士留下的墨宝李邪修仙传最新章节。

炎帝行宫

炎帝行宫是一处重要的炎帝遗存,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14.5公里的故关村。

该宫建于村中偏南,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代已有。坐北面南,单进院。现有正殿、午台、圣贤殿等。正殿三间,进深六椽,前殿悬山顶。院内现存,明、清碑四通。

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现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几百余步也。”

炎帝文化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以各自的伟大历史功绩,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

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以及长江流域包括湖南多处发掘考证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泽后世。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特别是世代流传的炎帝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炎帝在神农时代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着对自己伟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炎黄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情结的巨大精神力量。

2001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陵基金会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文化是影响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于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既大胆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成果,又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弘扬炎帝的崇高精神,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国有3个炎帝陵争名分:

说到黄帝的陵墓,几乎全球华人都知道位于延安黄陵县。而与其并为中华始祖的炎帝陵墓却至少有三处,且在为究竟谁才是正宗争论不休。这三处分别是湖南省株洲炎陵县炎帝陵、陕西省宝鸡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

炎陵县的支持者认为多处文献记载“帝崩于此”“崩葬茶乡之尾”的鹿原陂,此处是炎帝陵正宗;宝鸡的支持者认为“炎帝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是炎帝陵的惟一正选之地;高平县(现高平市)志记载的似乎只能说明炎帝曾巡游至此,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在争论中几乎无法与前两处抗争。

520小说提供无弹窗全文字在线阅读,更新速度更快文章质量更好,如果您觉得520小说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520小说高速首发神话演绎最新章节,本章节是【烈山氏(炎帝)】地址为http://520xs.com/21828/3245487/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正在加载...

logo
整本下载,畅快阅读
发现更多,书友互动